李钢(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研究总监)
我国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人指数(EPMI)延续淡季特征,环比下行1.1个点至46.8,处于收缩区间,但同比转正,较去年同期高出0.7个点。对比2014-2024年7月EPMI平均下降3.9个点的季节性规律,本月降幅显著收敛,显示新兴产业在低迷宏观环境中的韧性正在增强。细分行业中,仅新材料行业景气度保持扩张,而新能源车和生物产业景气度则跌至45以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反内卷”政策引导下,7月销售价格止跌回升1.7个点,成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价格端的积极信号。在融资环境改善、产需比稳定于2.2的背景下,EPMI释放出一个“淡季不淡”的信号:新兴产业的结构性活力和政策托底效应正在显现。
一、韧性超预期:季节性下滑的“逆势逻辑”
(相关资料图)
7月EPMI数据的最大特征是“环比小跌、同比转正”。从月度序列看,今年1-7月EPMI同比分别为-5.2、+3.5、+4.8、-3.6、-1.7、-1.4和+0.7个点,这意味着前期连续四个月的同比负值已被打破。淡季下环比仅降1.1个点,远小于10年平均降幅3.9个点,表明新兴产业“硬着陆”风险有限。
这种韧性背后,政策托底是关键因素。今年以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持续释放“稳增长”信号,围绕新能源车、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战略性行业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同时,市场自身的结构调整也发挥作用:出口虽承压(7月出口订单环比下降2.2个点),但内需侧的新一轮设备更新与消费结构升级,正在给新兴产业提供内生增长动力。
二、“反内卷”与价格拐点:盈利修复的起点?
销售价格环比回升1.7个点,是7月EPMI报告中最值得重视的亮点。过去一年,价格战与过剩产能成为压制企业盈利的核心因素,尤其是新能源车、光伏等行业陷入“量增价跌”的困境。而7月的数据表明,价格开始出现边际改善迹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环比均上行,购进价格却继续回落1.9个点,利润指标也因此小幅回升0.4个点。
这背后有两条逻辑支撑:一是“反内卷”政策开始有效限制行业恶性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二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技术壁垒形成局部定价权。例如新材料行业,由于在新能源、机器人、计算机电子等领域的需求拉动,价格韧性明显。不过,这种价格改善仍需谨慎解读。一方面,外需疲软可能压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定价能力;另一方面,短期内行业扩产冲动尚未完全消化。如果“价格回暖—盈利修复—投资回升”这一链条无法持续,价格信号的正面意义可能被削弱。
三、结构升级:新材料的“独立行情”
7大细分行业中,仅新材料行业7月景气度保持在50以上,且环比上行0.4个点,成为唯一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新材料的优势来自其“广谱性”应用:从新能源电池、汽车轻量化,到高端电子、半导体工艺,新材料都是关键上游。数据印证这一趋势——7月新材料出口订单大幅上行17.0个点,逆势抵消了生产和订单的轻微回落(均下行0.5个点)。相比之下,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景气度跌至45以下,分别受出口订单大幅下滑17.7和10.1个点的冲击。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虽然景气度未能突破50,但环比分别上行2.0和5.3个点,显示其抗周期属性。结构性分化意味着资本市场和企业投资需要更加精准地识别赛道: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具备政策与技术双重支撑的行业,将成为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对外需高度敏感的生物产业、汽车出口行业则需应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7月EPMI展现出三个关键信号:其一,淡季下行幅度明显小于历史均值,显示产业景气具有“底部韧性”;其二,价格拐点初现,政策对稳定名义增长开始发挥作用;其三,行业分化显著,新材料等结构性亮点正成为增长新引擎。在工信部即将发布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的背景下,EPMI所释放的信号不应被简单视为周期波动。它更像一个“结构拐点”的前奏:政策底部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正在塑造未来经济的质量与形态。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整体PMI的周期变化,更要捕捉由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价格回暖共同构成的结构性机会。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步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关注官方视频号C位观察Insight,看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