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5日电 (魏薇)“从整体数据来看,居民一般存款与非银存款的同比变化虽有差异,但银行存款增长总体保持稳定,更多体现为存款形式的转换。”25日,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在该行举办的2025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资料图】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人民币住户存款增加1100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100亿元;7月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8月增加1.18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300亿元;7月大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所谓非银存款,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通常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
谈及当下市场热议的“存款搬家”,邵科认为,更准确的表述应是“存款形式的转换”与“配置调整”。从数据表现来看,当前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有所下行,非银存款则呈现上升态势,但需明确的是,非银存款仍属于银行存款范畴,本质上是存款在不同形式间的重新配置。
对于存款配置调整的驱动因素,邵科指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居民存款存在配置优化的空间。前些年,居民为了防御利率走低而积累的定期存款逐步到期,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与配置;同时,当前居民“持币待购”倾向有所下降,将对现有存款配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居民有存款配置调整的激励,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对投资者也产生了一定吸引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选择更加丰富,部分资金从传统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相关领域,共同推动了存款结构的调整。
邵科认为,对于银行而言,存款结构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在挑战方面,企业存款与活期存款作为银行传统的资金来源,其增速下降可能加剧银行的负债压力;同时,存款配置调整过程中,银行在存款议价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面临考验,不同客户对存款的需求存在差异,银行需应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在机遇层面,邵科分析称,银行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非银存款的增长为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切入点。银行可针对存款配置调整的趋势,深入研究居民、企业及非银机构的差异化需求,优化存款产品与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不仅为非银机构带来机遇,也为银行中间业务拓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迎来新的增长点,银行可通过发展理财、代销基金和保险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将存款结构调整的趋势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动力。
邵科强调,当前存款结构的调整是市场发展与资金优化配置的正常表现,银行需客观看待这一趋势,既要积极应对负债压力与议价能力挑战,更要主动把握资本市场发展与非银业务扩张带来的机遇,通过业务创新与服务升级,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薛宇飞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