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8月3日报道,恐惧、焦虑、压力……很多时候,左右财务决策的并非理智,而是这些情绪。在这个需要不断作出涉及金钱抉择的世界里,情绪管理已成为掌控财务的关键。
一名年轻女性在社交媒体上说:“当我心情不好时,我会通过购物来让自己好受一些。”这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同样,现在也有不少人因为“错失恐惧症”而购买某些商品或投资某些金融产品。一家投资平台的数据显示,每10个西班牙投资者中就有8个人经历过财务决策上的“错失恐惧症”。
“一般来说,产生影响最主要的情绪是恐惧,”理财规划师亚历克斯·卡瓦列罗解释说,“对损失的恐惧常常导致我们倾向于什么都不做,并认为什么都不做比做点什么要好。”然而他强调,虽然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决策,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导致我们的钱因为通货膨胀“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而损失购买力。
在社交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的背景下,这种对损失的恐惧变得更加明显。网红推荐已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购买商品或投资金融产品时的重要参考。“新一代更信任社交媒体上的推荐人,而不是机构或专业人士。”卡瓦列罗说。事实上,63%的21至30岁年轻投资者承认,他们曾根据网红发布的内容作出投资决策。然而,尽管这些推荐人“可能在其领域很出色,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推荐就一定靠谱”。
社交媒体上展示的许多产品都是由赞助或广告活动推动的,只展示了产品的“美好一面”,没有对其可能对购买者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行现实分析。
“错失恐惧症”也会产生影响。卡瓦列罗说:“人们经常看到某个朋友做得很好,便也想抓住这样的机会。”但潮流往往是糟糕的顾问,因为它们瞬息万变。这位专家指出:“盲目跟风很可能让你买在高点,接下来只剩下跌。”这种现象在投资领域很常见,尤其在加密货币等高风险投资领域。卡瓦列罗说:“你可能以为自己会登上月球,结果却坠入地心。”
因此,在情绪影响下作出的所有财务决策通常都是冲动的。这位专家指出,在进行大额消费或投资之前,有必要“清楚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此外,首先要做的是“考虑收益目标,而不是挑选产品”。也就是说,不要被社交媒体评论赋予理财产品的“光鲜外表”所迷惑,而要想清楚自己的理财目标。例如,“活期账户适合进行日常收支,但绝非养老投资的明智选择”,卡瓦列罗解释说。
要设定目标,就必须“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例如收入、支出和储蓄能力”,同时还要为不可预见的事件预留应急资金,再留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
有了这些准备,人们就可以挑选理财产品来实现目标。卡瓦列罗指出:“如果能够进行多元化投资,最初对亏损的恐惧就会有所减轻。”(编译/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