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付一夫
当前的A股大牛市,相信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了吧。
(资料图)
说到“牛市”二字,每个投资者都会觉得热血沸腾——毕竟,牛市代表着资本市场的热火朝天,意味着股价的普遍且持续性上涨,也蕴含着巨大的赚钱效应与财富机遇。
不过纵观历史,A股历来都是牛短熊长,可能每3~5年甚至更久才会出现一轮系统性牛市,而每一轮牛市持续时间大体只有1~2年。因此,在赚钱效应爆棚且热点题材不断的牛市行情当中,不少人都巴不得抓住市场上所有的赚钱机会来实现财富的增值,却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频繁换股买卖的陷阱里,到头来却发现并未获得理想的收益。
事实上,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市场分析都表明:在牛市中坚定地“捂住”优质股票,才是最有可能实现财富大幅度增值的最优策略;而追随热点“左右横跳”,试图通过精准把握每一次股价波动来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却往往不是最优解。
我们不妨对此做个讨论。
1
首先要明确的是,牛市并不意味着所有板块和个股同步上涨,而是不同板块在牛市的不同阶段会轮流发力,总体表现为此起彼伏的轮番上涨态势。
比如,在一轮牛市初期,通常都是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率先表现,这些板块市值较大,更容易带动大盘的上涨,而随着指数的持续上攻,“牛回速归”的市场氛围也开始逐渐强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场,为接下来的牛市行情奠定基础。随后,权重板块会有所休整,而医药、科技等板块可能会接过领涨大旗——这些都是高成长性的热门题材,通常更容易受到普通投资者青睐,也更具备赚钱效应,这便是所谓的“权重搭台,题材唱戏”。而到了牛市的中后期,资金可能会逐渐从此前涨幅较高的板块中流出,转而流入一些仍处于低位的冷门板块,由此开启一轮低位补涨行情,并直至牛市的完结。
以2014~2015年的大牛市为例,行情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牛市起步(2014年7月~ 2014年10月)
该阶段市场处于普涨行情,不同板块之间的涨幅差异不大,主板表现强于创业板。而当时市场的领涨板块依次为:军工39.5%,交运38.4%,钢铁37.9%,建材26.6%,汽车25.9%,地产25.3%。
(2)牛市确立(2014年10月~2015年1月)
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央行降息等事件引爆了A股第二波上涨行情,主板显著强于创业板。这一阶段的领涨板块依次为:证券80.3%,银行37.4%,钢铁36.1%,地产32.5%,家电24.8%。
(3)牛市主升浪(2015年1月~2015年4月)
彼时市场风格逐步切换,杠杆资金大量流入,创业板成为市场的领涨力量,著名的“4000点是牛市起点”也诞生于该时期。这一阶段的领涨板块依次为:建饰81.2%,计算机73.8%,传媒70%,交运61.4%,通信60.1%。
(4)最后的疯狂(2015年4月~2015年6月)
市场情绪达到顶峰,风险也随之降临,其间创业板表现强于主板。领涨板块依次为:轻工制造49.8%,电子48.6%,计算机46.7%,纺织45%,通信41.7%。
不难发现,一轮完整的牛市下来,结果一定是“鸡犬升天”,即绝大部分的股票都会上涨,只是涨幅和主升浪的时间有先有后。如果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迟迟没有上涨,原因很可能是还没轮到它表现而已,这意味着只要耐心持有手中的个股,迟早都会迎来账户大涨的喜悦。
相反,倘若在板块轮动的格局之下,投资者若是频繁换股,试图抓住每一个热点板块的上涨行情,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因在于,很多投资者并不具备踏准板块轮动节奏的能力,经常是卖出手中尚未启动的股票,去追逐已经上涨一段时间的热点板块时,总是会在买入后遭遇该板块的调整,而卖出的股票却可能在后续迎来大幅上涨,到头来“左右挨打”,得不偿失。
从这个角度看,在牛市里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策略,就是买到优质的资产然后“捂住”不动,持股待涨。
2
不仅如此,“捂股”策略还有另外三方面优势。
其一,能够规避交易成本损耗。
要知道,投资者每进行一次股票交易,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印花税等交易费用。虽然这些费用在每一笔交易中看起来占比不大,但当交易次数频繁增加时,累积起来的交易成本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反之,由于牛市行情下市场上绝大多数个股都处于上涨趋势,故而投资者如果能够捂住手中的股票,耐心地享受主升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交易,那么自然就可以避免支付这些高额的交易成本,让利润在复利的作用下不断增长。
举例说明。假设某投资者的资金量为100万元,每次交易的手续费为万分之三,印花税为千分之一。如果投资者在牛市中频繁换股,每周进行一次买卖操作,那么一年按50周计算,仅仅手续费和印花税的支出就达到了:1000000×(0.0003 + 0.001)×2×50 = 130000元。这 13万元的交易成本无疑会对投资者利润造成侵蚀,使得原本可能获得的收益大打折扣。
其二,有助于减少短期波动的干扰。
牛市虽然整体趋势向上,但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股价总是会出现各种波动。
就短期市场波动而言,往往是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情绪的瞬间变化、突发事件的冲击、资金的短期流向等,这些因素通常是难以准确预测的。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这些短期波动的干扰,在股价的涨跌中,不知不觉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当股价出现小幅下跌时,由于担心利润回吐或进一步亏损,匆忙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上涨时,又忍不住追高买入。这种情绪化的操作决策常常导致投资者在牛市中不仅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反而可能因为操作失误而遭受损失。
与之相反,“捂股”的投资者却可以忽略这些短期的噪音,专注于股票的长期价值增长,避免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如此才能将收益最大化。
其三,可以让投资者真正抓住优质股的成长红利。
那些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股票,在牛市中往往能够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实现股价的大幅攀升。这些优质企业通常拥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的盈利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牛市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例如,在过去的牛市中,诸如贵州茅台、片仔癀、腾讯控股等优质企业,其股价在长期内都实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选择“捂股”的投资者,坚定持有这些优质股票,自然可以充分享受了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从而实现资产的大幅增值。而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可能因为缺乏对企业长期价值的深入理解和耐心,过早地卖出手中的优质股票,错失了股价大幅上涨的机会。
3
话说回来,纵然牛市里最佳策略是“捂股”,但也不是盲目地“捂”,这当中仍有不少细节值得揣摩。
首先,一定要精选优质股票。
道理很简单,并非所有股票都值得在牛市中“捂住”。在实施“捂股”策略之前,投资者一定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地位等。只有一家财务状况健康、盈利能力持续稳定且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公司,其股票才更有可能在牛市中实现价值的大幅提升。例如在科技行业中,一些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研发实力强大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企业,往往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投资者还需要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前景,选择那些处于朝阳行业、受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行业中的企业股票进行投资。只有精选出优质股票,“捂股”策略才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坚定信念不动摇。
股价的波动是常态,牛市里同样不例外,甚至还有“牛市多急跌”的说法。而在面对股价波动时,投资者需要保持坚定的持有信念,不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左右,如此才能“捂住”手里的优质个股——这需要投资者对自己所投资的股票有充分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来源于对公司基本面和行业趋势的深入了解。
例如,当市场出现短期调整,所持股票价格下跌时,如果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行业前景依然广阔,投资者就应该坚信股票的价值最终会在市场中得到体现,不应轻易卖出股票。要知道,牛市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次回调都可能是下一轮上涨的起点。投资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持有信念,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牛市中收获丰厚的回报。
最后,仍要合理分散配置以降低风险。
虽然“捂股”策略强调长期持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资金集中投资于一只股票。合理分散投资仍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毕竟,市场上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投资者不能只想着如何赚钱,而不去进行风险的防控,否则与“开快车不系安全带”没有任何区别。
而在具体实践中,投资者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票上进行分散配置,从而有效避免因单一行业或企业出现问题而导致的重大损失。例如,除了投资于科技行业的股票,还可以配置一定比例的消费、金融、医药等行业的股票。不同行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往往具有差异性,当某一行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或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低迷时,其他行业可能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从而平衡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同时,分散投资也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不同行业在牛市中的投资机会,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增值。
总而言之,“捂股”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尤其是在牛市中,“捂股”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实现财富稳健增值的有效途径。正如投资大师们所强调的,“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让我们在牛市里与优质企业共同成长,相信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投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