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国成
(资料图片)
作者曾在连队当烧水员
记得1979年4月我从黑龙江建设兵团病退回沪,虽凭借66届老高三的底子高分考入人民银行,但还是心怀忐忑地请教过我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中学校友的母亲:“我这样子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能在银行里做事吗?”
她对我说:“你不要担心!银行里工种很多,你会写写弄弄,一定能派上用场的!”
果然,借她的吉言,我在完成专业能力储备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字工作特长,在改革开放大时代,为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建了功立了业。回想起来,这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进入银行,我抓紧学习金融专业理论,到会计信贷等部门实习,初步熟悉银行业务之后,又结合所任南市中专分校教育、办公文秘、内刊编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参加华师大自学考试以及其他业余教育途径,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以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包括学士学位)为主的数个高等学历文凭,如愿圆了曾经破碎在蹉跎岁月里的大学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丽转身
作者(一排中间)在乡村担任老师时与学生合影
如果把我的银行文字工作生涯比作一部交响乐的话,那么,我在1982-1984年南市中专分校1986-1993年南市区办办公室的工作就是序曲,展现了一个返城知青自学成才,实现从乡村老师到国有银行人之间的华丽转身。
我在南市区办办公室负责的综合信息工作,一直名列分行系统的前茅,尤其在1989年末分行创刊《上海工商银行行报》之后,我要求作为行报一级通讯员的自己,同时也要求各部门的二级通讯员,在给区办写稿时要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字表达,从而使我区办写的信息稿不仅及时准确反映了业务发展情况和问题,同时还因文字基础较好通过再采访加工成稿被行报大量采用。《储户也称呼她“佩佩”——记老西门所服务明星方佩佩》《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一记南区街所优秀服务员温秀美》《不知溪流处 但见翠满谷》等新闻报道,《一马当先和万马奔腾》《建议开办保付贷款》等业务时评,获得行报编辑部多次好评。
事实证明,我对通讯稿写作文字表达的重视,不仅帮助了区办各部门通讯员成长,也让自己以优秀通讯员的实绩得到行内同人的认可。章宜娟、林似两位同事连年获得分行专题演讲比赛大奖,其文字稿都出自我的精心撰写,这都为我在日后调入分行,先后胜任分行一报一刊的编辑工作奠定了基础。
渐入佳境
作者(右上角)在上海城市金融编辑部工作照
1994-1997年我被调入上海市分行《上海城市金融》编辑部,从事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工作。我开始充分发挥写作特长,潜心编辑金融研究杂志,状态日益稳定,业务逐步成熟,进入堪称渐入佳境的第一乐章。
期间,我对改革开放后国有工商银行的商业化转轨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撰写了题为《关于开办“保付贷款”》《新财会制度和技改贷款管理》《关于上海专业银行商业化转轨“突破口”的思考》等相关论文。这些论文除发表于《上海城市金融》杂志外,还被多家金融报刊转载。
另外,我主笔过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一个课题组,近3万字的《多家商业银行的建立对工商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的金融研究课题,报送总行金融研究所后,经评比荣获了一等奖。
重彩浓墨
1998-2005年我进入《上海工商银行行报》(现为分行内部通讯)编辑部工作,行报因设有四个版面,文体要求全面,需要几位编辑轮流负责不同版面,精心编辑。这给了我一个充分施展文学写作特长的园地,我火力全开,银行文字生涯在此达到高潮。
在《行报》编辑部,我延续金融研究思考,配合工行商业化的报道,写出了题为《是机遇也是挑战》《严防死守确保资产质量“大堤”》《不卖便宜的卖最好的》等很多新闻时评。同时,我深入各部门乃至基层支行进行体验式采访,写出了《锅碗瓢盆交响乐》《房贷一劲旅》《面对兑奖长蛇阵》等专题通讯。
所谓的体验式采访,就是带着事先确定的采访任务,走出编辑部办公室,到不同部门办公室或基层网点去坐上一天,看上一天,听上一天,甚至在采访分行厨房那天遵照伙房工作规矩,跟着员工在早上5点就上班,并因为那里不设座椅,跟着他们站上一天!
在征集编辑员工来稿的同时,我依然执着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撰写了许多小品散文,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地平线》《牵挂小圆山》等,其中《举牌拍一把》曾在2003年4月22日获解放日报工行杯百姓理财征文二等奖。偶尔我也写写诗歌,比如《稍事停泊的中年》等。
为了与《行报》广大通讯员共同提高写作能力,我还凭借自己的中文本科专业积累,在行报发表了《用心去采写——我如何写通讯报道》《这些文章为何好看》《感受“非主流语言”》等辅导文章,并通过开设《写作课》专栏,编辑了多篇名家语录摘编,和大家一起共勉。
笔耕不辍
2005年我内退回用参与上海市分行行史编撰工作,因为演绎的是"老人更宜修史”的故事,我的经历“由绚烂重归平淡”。但我对《行报》的情结依然难舍,继续投稿不断,撰写多篇“小故事大道理”文章。2007年正式退休后,我还在《行报》发表了题为《老编轶事》《电脑和我的那点事》等多篇得益于人生积淀的回忆。
工行报刊的编辑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我不会轻易放下自己手中的笔,2008年起我担任了《黑士情》《知青》两份杂志的编辑,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一员的身份笔耕至今。
我奉献了工行,工行也成就了我,与工行携手四十年,她让我骄傲,让我自豪!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