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外币理财收益明显提升,投资者对外币理财的关注度也日益上升。与人民币理财有所不同,外币理财相对复杂,既要考虑利率因素,又要考虑汇率因素。对此,投资者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清外汇理财的“门道”。
从外币资金的存在形式看,外币可分为外币存款和外币理财。如果想增值,外币资金要么存在银行,要么投资外币理财。在十几年前,境内居民持有的外币存款几乎都是由境外汇入。是否拥有外币存款,是当时银行衡量优质客户的重要标准之一。时过境迁,虽然外币存款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外币理财因为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一般是8000美元)以及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相对于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客户仍是凤毛麟角,银行一般仍将其视为优质客户。
从资金投向来看,外币理财大致分为固定和结构产品两类。一种是相对固定收益类型的产品,比如购买美元债券。近期由于受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美债收益率明显提升,国内商业银行投资外币理财收益也是“水涨船高”。另一种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如挂钩黄金、原油价格或者其他外币汇率走势等。如果银行对价格的走势判断正确,那么投资者将获得较高的收益;但银行一旦判断失误,投资者将几乎没有任何收益,甚至部分结构性理财的本金还面临损失的风险。不同的外币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情况大相径庭,在销售过程中,银行也会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分类,因此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合理选择外币理财产品。
从理财目的上看,外币理财群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拥有外币,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用外币,这类群体可以不考虑汇率波动。美元是否升值,都与自己无关。另一类群体是自己没有外币,但主动购入外币后投资理财。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人看空未来人民币汇率,购入外币后投资外币理财,还等待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后,再将持有的外币结汇成人民币。此类外币理财,不仅有一定的合规性风险,同时还有汇率波动的风险,很可能“弄巧成拙”。
从理财的阶段看,外币理财分为“套利”和“套汇”阶段。前几年,尤其是2005年“7·21”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存款基准利率较低,且境内几乎没有人民币理财产品;而彼时的美元利率高于人民币利率,外币理财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当时,投资者积极投资外币理财,除了自有外币之外,还通过“购汇留存”甚至从“黑市”买入美元,然后投资美元理财。由于当时几乎没有汇率风险,这种理财方式几乎成了一种“无风险套利”。2005年以来,随着人民币长期升值,已经没有人再去主动购汇后投资外币理财了,外币理财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2015年下半年以来,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一些本来并不持有外币的群体,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忍不住“打擦边球”,使用个人年度购汇指标(每人每年5万美元)购汇,期待人民币继续“贬值”后,再通过结汇从中赚取汇兑收益,可谓“套汇”。但始料不及的是,在各种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由前期贬值迅速反转为大幅升值,投资者“套汇”不成反而“亏损”。此时,购买收益相对较高的外币理财等待解套,以时间换空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资金来源看,外币理财分为现汇和现钞两种。因为外币分为现汇和现钞两种,现汇是银行头寸的概念,现钞是纸质货币的概念。毫无疑问,管理现汇的成本更低。因此,银行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现汇。所以,在购买外币理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持有的外币性质来对应不同的理财产品。否则一旦现汇变成了现钞,就得不偿失了。(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