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发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浮亏频被投资者投诉。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9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售的净值型产品净值破1的就近50款,其中部分理财子公司发售的产品较为集中。
分析认为,目前净值型产品主要配置资产仍为风险较低的债券,根据监管规定,新的净值化产品均采用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债券的市场价格对投资收益率影响较大;加上近来债市价格波动加大,导致理财产品普遍出现浮亏情况。
分析还指出,多数理财投资仍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主要是获取票息收益,因此不能仅看短期浮亏,还是要看到期兑付的情况;从资产配置整体情况来看,本金亏损的情况不会太大。
不过,随着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提升,投资者仍面临风险意识“觉醒”,提升风险承受能力,打破对银行理财“刚兑”的依赖心理。
净值型理财浮亏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对某股份制银行中低风险型理财产品大幅浮亏超预期的投诉达数十项。
上述股份制银行APP公示的上述浮亏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显示,上述系列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评级为R2中低风险,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银行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投资人王先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前在该股份银行APP购买了中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在销售推荐时表示一直都是本息兑付,非常稳健,结果每天都在亏损。“购买银行理财主要就是看中其稳健保险,但是现在本金大幅亏损,波动已经完全超出了低风险范畴,难以理解,也更难以接受。”
实际上近来已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出现净值浮亏,引发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9日,净值破1的产品近50款,其中截至招银理财等5家理财子公司发售的产品占比集中。
据招商银行APP产品公告显示,其代销的一款招银理财招睿公司季季开1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产品,截至6月3日的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为-4.42%,产品净值降至0.9997,跌幅达0.25%。
据产品说明显示,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风险级别为R2中低风险,成立于4月17日,主要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低于80%,标准化债券不低于60%。配置策略主要以持有标准化债权资产及非标债权资产至到期为目的。
就理财产品浮亏原因及对持有至到期盈亏情况的影响等相关问题,招银理财方面并未给予《中国经营报》记者明确回复。某券商固收类分析师认为,4月底到现在1个多月以来,债市价格波动较大,相应的理财产品也出现浮亏,这主要是市场大形势的原因,当然机构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也有一定关系。
益标准研究员夏雨表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运作的大背景下,产品短期收益与资产表现有密切关联,近期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以及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影响,导致主要标的资产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净值亦出现下降,使得短期内七日年化收益率为负的情况。“未来资产价格回暖将有望推动收益率上行。”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也表示,目前理财投资还是以低风险的债券为主,且多数配置战略都是持有至到期,也就是说大多不是以赚取资本利得为目的的,主要还是为了票息收入,本质上是投资行为。“如果能持有至到期的话,基本上本金风险不会太大。”
熊启跃认为,整体来看,理财子公司发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偏好依然较低,大多以风险较低的债券为主,股票等资产的整体规模是非常有限的,不能以短期的浮亏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收益率,主要还是看到期后实际情况。
不过,对持有至到期的收益是否会有影响,主要还是看理财产品的投资经理投资策略。上述固收类分析师看来,投资的债券如果能够持有至到期会获得票息收益,很少会出现亏损;不过一般来讲,一个理财产品都是组合资产的配置,投资经理为了维持理财产品的综合收益率完成考核压力,会经常做一些买入卖出交易,如果高价买入底价卖出的话,有可能或导致最终亏损。”
投资者风险意识亟待提高
对持有的标准化资产计量方法的变化,使得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波动与市场联系更密切。
多位银行资管部业务人士分析指出,以前的很多净值型产品是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主要是债券的市场价格会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导致与摊余成本法评估的债券价格出现偏差,若投资者中途赎回且两者差价较大时,可能存在票息甚至本金亏损的风险。
摊余成本法是以资产买入时的成本计量资产的方法,不考虑期间的价格波动。如购买一组债券组合,持有到期后实现的收益平摊到每一天,计算综合收益率。这种计量方法,可以相对降低净值波动。
熊启跃表示,根据理财新规规定,现在净值型理财产品对于持有的标准化债券都已使用公允价格计量,且根据监管净值化的管理要求,理财产品管理人需要每天把投资组合的估值及时公示。“这也意味着,标准化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动,将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更加密切。”
熊启跃指出,现在理财的投资多数是投资到债市,尤其是低风险的债券。“整个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来看,短期内投资债券仍然是趋势,理财子投研能力较弱,投资自股权类投资占比会较小,非标类投资也受监管影响压缩较大。”熊启跃表示。
对于近来因理财投资浮亏剧增的投诉,上述券商固收类分析师指出,尽管现在监管要求打破刚兑,但实际上投资人普遍对银行理财还有刚兑的依赖心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合理波动仍没有充分准备,未来仍须加强对投资人的教育。
某国有银行深圳地区对公业务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很多实际上还是保本保收的。“现在大部分产品依然是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的,一般不会愿意让投资者有逾期,否则很难吸引客户。”
过渡期内,随着净值型产品规模持续增长,老产品正在陆续退出,未来理财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收益浮动冲击。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10日,近1个月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2270款,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为4.14%。与去年底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加8款,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下降0.22个百分点。
夏雨指出,对于理财产品而言,老产品会逐渐退出舞台,具备一定波动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会是市场主要产品类别。“对金融市场了解不深的投资者而言,短期的产品亏损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理财产品的积极性,但只要做好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了解到净值型产品运作模式和特点,就能降低对理财投资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理财销售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销售人员向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收的情况。夏雨认为,对客户承诺理财产品保本金是理财经理对于行业转型、投资风险、全责认识不充分的体现。目前理财产品销售需要不断向投资者传递风险意识。“未来随着净值化波动导致的理财投诉类事件越来越多,监管层也会逐渐加强对于投资者教育、理财产品风险揭示、理财经理合规操作等方面的监管。”记者秦玉芳